何建明:很多人已经忘却天津大爆炸
“《爆炸现场》如果翻译好的话,拿到西方世界,我认为丝毫不逊色。”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22日表示,中国纪实文学没引起西方世界的关注,与西方世界对中国纪实作品作家的理解不够和作品翻译得不好有关。
当天上午,何建明纪实新作《爆炸现场》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还原天津“8·12”大爆炸的非虚构作品,其中披露了100多张照片,亲情、友情、爱情及自我存在的各种复杂隐秘的情感在灾难面前一一尽显。
《爆炸现场》应成为清明节全国人民流泪最多的一本书
“伤还疼不疼?”何建明问候从爆炸现场被救回来的战士周倜,这也是他在采访中常用的交流方式。“生命如此壮美,活着如此幸福”,身为一名老兵,他懂得如何在避免“二次伤害”的前提下走近、记录消防队员这个英雄群体。
事故调查组是从事故起因和事故责任角度让公众了解真相,何建明则更关注生命的意义,他想表达的是人在生死临界点时的抉择与情感。不管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灾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生命在灾难面前渺小而脆弱,《爆炸现场》所要表达的是生者与死者、生者与生者之间那种温情。
“8·12”天津大爆炸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重大伤亡事故,165人遇难。这是本不该有的牺牲。今年清明节是“8·12”爆炸发生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节,何建明认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天津市人民,应该向在“8·12”大爆炸牺牲和死亡的消防战士和官兵和那些不幸的普通人的死亡表示奠基、哀悼。
“活着的年轻人,活着的小伙子让我感到流泪,就像我们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子女一样。”在采访当中,他发现还有几个消防队员的父母是他曾经的同事,年轻的消防队员就像他的子女一样,而且是战友的子女。
生活在物质条件极其优越的当下,人们不容易感受到爆炸的惨状。只有走进爆炸现场,才会更真切感受到,活着是多么的幸福。何建明坦言,消防队员之间的救助,老百姓对军队的支持,人与人之间没有组织的自觉性救助,这些善举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中国人面对灾难时团结一心,值得歌颂和赞美。作家不是简单地叙述这个世界本身,而是记录这个时代的是非丑恶,告诉活着的人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珍惜情感。
作为一个老军人,何建明深知,从死亡线上生还的消防战士心灵受到了创伤,需要亲人的抚慰。采访期间,他还建议让战士回家一次,与亲人团聚。“军人首先是人,亲人在那个时刻情感是最重要的,要给他们一份安慰。因为他们是特殊的战士,从死亡线上回来,既要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更重要的是亲人的关怀。
中国人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要代表在此次大爆炸中每一位牺牲的消防队员和普通百姓,以及他们的亲人,谴责并诅咒那些为了赚钱而不顾他人生命安危的公司老板,还有那些失职渎职的官员和职员!因为他们的贪婪、狂妄和粗心、麻木,以及可恨与可恶的行径,才有了中国和平时期最严重的震惊世界的天津‘8·12’大爆炸。”何建明在《爆炸现场》封底如此写道。事实上,他要谴责的不仅是引发这场爆炸的行为,更有人们对待爆炸的态度。天津港危险品爆炸事故后,超过两万辆车受损。然而一些受损汽车却通过翻新后再次流向市场。这让何建明感到非常气愤。“我愤恨的是才多长时间,我们几乎很多人把这件事都忘却了”。
何建明认为,中国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段让人类流泪的历史。“记得”对一个民族来说太重要,德国画家安瑟基弗曾说“我不是要怀旧,我只是记得”。新闻报道有其时效性和不可避免的盲点,天津大爆炸如果仅凭新闻报道的记录很快就会被遗忘。
《爆炸现场》不逊色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2015年,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以非虚构之笔书写苦难与勇气。在何建明看来,自己的作品不会比阿列克谢耶维奇差多少了。
何健明谈到,中国纪实文学作品之所以没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纪实作品作家的理解不够;二是纪实文学作品没有翻译好。“就这部作品(《爆炸现场》)而言,我们翻译好的话,拿到西方世界,我认为丝毫不逊色。我们有足够的底气,更何况我已经写了40几本书了。”他坦言,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文学最辉煌的纪实作品,今天没有一部作品可以超越《史记》。这种自信来自于国家力量的强大支撑,来自于几千年沉淀下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今天发展起来的这么一大批优秀作家。
- 何建明:很多人已经忘却天津大爆炸2016-03-23 09:03:10
- 成庆:民国佛教新旧两派为何分道扬镳2016-03-21 10:03:25
- 严平:新中国文坛“掌门人”最后的梦想与孤独2016-03-16 09:03:17
- “民国热”阅读为何降温?2016-03-11 09:03:25
- 中国近三千年来的改革为何失败者多成功者少2016-03-09 09:03:09
- 严歌苓:中国女人为何拒绝救赎2016-03-08 10:03:56
- 四川人真的最爱婚外情?2016-03-02 09: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