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热”阅读为何降温?

作者:admin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3-11 09:42:25

大约是在2000年前后,随着谢泳、傅国涌、张鸣等学者对民国史料的打捞和解读,坊间掀起了一股“民国热”, “民国”主题的出版物开始逐渐成为图书市场的新宠。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对“民国范儿”的力推,更是将这股热潮推至巅峰。

这样的风潮十多年之久。不过近几年,出版领域的“民国热”显著降温。不仅读者对民国题材通俗作品热情不再,书业经营者也不再热衷于民国选题,媒体对此类图书的关注热情也直线下降,这从最近几年各媒体定期公布的畅销榜单和每年公布的“年度好书”评选结果中就可见端倪。“腾讯·商报华文好书”2015年度年度大奖中,民国范儿的书一本也没有。几家同行的榜单中也几乎看不到民国类图书。

从豆瓣网的图书信息中,同样可以发现类似的规律:以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为分界线,此前十多年,由于民国题材出版物持续热卖,这一选题的出版呈现出“滚雪球”之势,2011年之后则逐渐显出颓势,近一两年,随着国家治理主题、乡土主题、旅行题材作品的热销,“民国”作为出版关键词,已经被边缘化。从巅峰到谷底,为什么出版业曾经的“捧民国”盛举就这样成为历史了呢?

一、题材雷同:“林徽因”们令读者审美疲劳

“民国热”当中的一大主题就是民国八卦热,有关民国文人八卦的通俗读物曾经充斥图书市场,其中的典型者,莫过于以“林徽因”为主题词的各类畅销书。的确,单这一个关键词,就可链接到诸多能够吸引眼球者:从文人三角恋到民国知识界与政界的互动,从李庄传奇到梁思成的后半生……既然能不费吹灰之力勾连起那么多令当代人兴奋的热点,就实在没有不“做书”的理由。

于是乎,由2001年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为开端,图书市场的“林徽因”热很久都不曾消退过。可是毕竟,一个人和一群人身上的故事就那么多,到头来能挖掘的都挖掘光了,再要“做书”,除了反复炒冷饭,似乎已别无他途了。又因为题材相近,更有不少不符合史实或严重掺水的出版物在市面上流通,导致这类图书的销量也并不如预期,退出市场竞争乃成为必然。

再如以“胡适”为选题的图书,除此前长期出版胡适作品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外,更有众多出版商一哄而起,操作同类选题。可胡适作品的受众数量毕竟有限,其中更有不少“书虫”,买书一向是认准出版社的,非大牌、名牌出版社的书不买,如此一来,其它出版社的书滞销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由于民国题材热卖,作为“虚热”的一部分,有不少并不具备历史写作功底的写手被出版商网罗到自己麾下,反复炒作一些早已为研究者证实为子虚乌有的段子,而这些所谓的“掌故”,一但被读者识破,引发的恶感难保不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同类题材出版物的销量。

二、读者渐渐明了,民国人的生活并不像当代文人描述的这般美好

很多读者愿意花钱购买民国题材通俗读物,就是冲着“民国的美好”去的,毕竟读书是缓解现实生活压力的一大途径。也许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少作者或是为了作品销售的需要,或是为了维护自己理想中的社会的形象,常常片面强调、夸大民国的“好”。

而事实上,民国固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大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但对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内乱不断,战争常常在各地同时展开,百姓生活因此不得安宁,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需要常年忍受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外族奴役导致的人身安全危机和屈辱感在很长时间内也是大部分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而在种种日常生活的磨难面前,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学人传奇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一点,恐怕对于今天的人们也一样。所以那些 “畅销书”,至多不过能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一些廉价的安慰,却完全不足以抵消日常生活中的疲惫感,更何况,严肃学者笔下现实版民国的苦难要比多数文人笔下想象中的“民国”多得多。司徒雷登曾说过,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统计数据则表明,民国时代累计饿死的人口高达2亿以上,以“民不聊生”来形容这样的时代也许真的不为过。

三、借酒浇愁、矫枉过正的言说方式终究无法长久令人信服

无需避讳的是,今天不少知识分子谈民国,大多另有寄托:借民国的酒,浇自我心中郁积的块垒。但这一现象本身就隐含了一种可能的危机:如果说过去纯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述难以在大量史料面前站得住脚,那么今天很多人出于“矫枉”的需要而刻意美化历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同样无法长久令人信服。从读者心理的角度观察,这大概也是民国题材作品近年来不再那么招人待见的原因之一吧。

更有意思的是,与很多“吃民国饭”的人相比,很多曾经生活在民国的老知识人,直到今天,对民国也是没有多大留恋的。这些人由于亲身经历过历史变迁,反倒是能更为公允、平静地看待民国,这一点,近年来出版的众多“民国人”的回忆录可作佐证。虽然不能排除别的因素的影响,但至少已经有不少人在读了这些回忆录后,不再相信那类一味借酒浇愁、矫枉过正的民国史叙述了。

结语:

怀旧乃是人的本性,从怀旧中,人们获取心灵安慰,汲取当代与历史之间距离感产生的美。但这一切都不能以灌输为目的,否则便违背了人性,就像台湾作家杨照所说的那样:“如今,我们去看这些故去了的人与事,不求回归,为的是现在和未来。”

虽然曾经泥沙俱下,但民国史写作者中仍不乏优秀者。说到底,不是民国题材不好,而是一些急功近利的举措把这个好题材给做坏了。但愿在不远的将来,民国题材的写作和出版能东山再起,为离我们最近的那个时代留下经得起读者和历史检验的历史记录。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辽南资讯 | 国内新闻 | 国际新闻 | 社会与法 | 社会万象 | 奇闻轶事 | 娱乐热点 | 明星八卦 | 综艺新闻 | 影视快讯 | 楼市资讯 | 地产要闻 | 地方特色 | 美食营养 | 美食助兴
车界动态 | 新车上市 | 购车指南 | 体坛要闻 | 篮球风云 | 国际足球 | 中国足球 | 理财生活 | 创富故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华讯新闻网 版权所有站长统计代码